房天下 >资讯中心 > 土地 > 正文

廓清土地出让金才有财政理性

春城晚报   2014-08-29 09:37

[摘要] 土地出让金乱象丛生,大致出于两种心态。一种是利益冲动之下的“从众”心态,一种是“补偿”心态。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进行一次整体性的审计,迫在眉睫。

□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

土地出让金乱象丛生,大致出于两种心态。一种是利益冲动之下的“从众”心态,一种是“补偿”心态。在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进行一次整体性的审计,迫在眉睫。

日前,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。在过去的13年间,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,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,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“半壁江山”。去年,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。记者采访发现,分散在国土、土地储备、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,除接受一些审计外,大多“封闭运行”,导致违规不断、腐败滋生。(新华社8月28日电)

一边是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,部分省份甚至超过税收收入,一边却是收支明细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、去向不明,土地出让金在使用与管理和监督上的脱节,不能不让人产生一种触目惊心之感。如此庞大的一笔公共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,成了一笔糊涂账,不管用于何处,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。

土地出让金乱象丛生,大致出于两种心态。一种是利益冲动之下的“从众”心态。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,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,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。换言之,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和管理,并没有制度性的约束和监督,完全可以由“一把手”说了算。在这样的现实下,“封闭运行”甚至沦为地方的财政“小金库”,几乎是一种本能选择,没有哪一个地方会例外,即便违规,地方政府也会抱以一种“罪不责众”的侥幸心理。

一种是“补偿”心态。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,地方税收收入有限,只好用土地出让金来填补财政“窟窿”。或许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,土地出让金乃是一种“变相补偿”,因而敢于在土地出让金上大作文章,甚至不断试探底线。

问题在于,无论是历史还是制度原因,也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动机,都不能成为滥用土地出让金的理由。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曾出台相关规定,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、土地开发、支农、城市建设等方面。但现实却是,尽管数据显示,最近5年国有土地出让金有八成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、土地开发、城市建设,但有两成说不清道不明。这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数字。

土地出让金乱象带来的问题,远远不是几个数字所能概括的。不难发现,土地出让金迅猛增长的这13年,也恰恰是中国房价狂飙突进的13年。这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:由于对“土地财政”有着巨大的依赖性,地方政府事实上成为了房价上涨的推手,因为只有更高的房价,才能卖出更高的地价。以至于每当房价哪怕只是上涨放缓,地方政府都会迫不及待地出手救市。最后地方政府获得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,而埋单的却是民众。

同样应该看到,土地出让金也诱发地方政府大拆大建、大搞形象工程的政绩冲动。财政丰沛了,并且是不受有效监管的资金,就很容易形成一种“土豪”思维,扭曲财政理性,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,甚至借发展、打造城市形象之名,利用公共资金来搏取个人的政绩。而因此也滋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。报道总结了“土地账”的四大乱象,无论是做高成本还是体外循环,无论是侵占挪用还是减免租金,说到底都是腐败的变种。而从现实来看,国土、交能甚至是规划,只要与土地沾边的部门,都容易成为腐败重灾区。

在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进行一次整体性的审计,无疑是迫在眉睫之事。但在摸底之后,有两项工作应当适时启动。一是问责,对违规使用土地出让金的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严厉问责,这样才能起到震慑效果;二是建立和完善对土地出让金的监管体系,从封闭走向公开,不能再是一笔谁也说不清的“糊涂账”。
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
房天下土地

土地市场 找地神器

关注昆明房天下官微

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
相关知识 更多>>
新闻聚合 换一换
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 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
Copyright ©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Beijing SouFun Science&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.,Ltd 版权所有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318041 举报邮箱:jubao@fang.com